一般情况下,网友跟贴的名声都不太好。最好的情况,他们是“水军”;最坏的情况,他们就是“键盘侠”。但《金融时报》的网友评论却不一样:在花了几个月时间分析网友评论行为的规律和习惯后,《金融时报》发现,愿意评论的网友会去读更多文章,在网站上停留更久的时间,也比那些不留评论的人更愿意反复访问他们的网站。
《金融时报》没有公开具体的数据,但表示,他们发现发表评论的网友的用户参与度,比不发表评论的高出7倍。
他们的社区经理利拉-拉图博罗斯表示,他们的工作目标就是鼓励更多人参与评论,让更多新用户加入讨论,但“这确实有点像鸡生蛋的问题”。只有注册了《金融时报》的官网才能进行评论,他们不需要公开真实信息,只要注册一个试用版或正式版(他们的正式订阅用户有64.7万人)就可以了。
《金融时报》当然希望提升订阅量,但拉图博罗斯也说,如何把拓展读者和这一目标结合起来是很困难的。
今年,《金融时报》推出了一个名为“欧洲民粹(Europopulists)”的系列报道,跟踪欧洲国家在举行大选时出现的极右翼政党,这些国家包括荷兰、法国和德国。在过去一年里,他们在荷兰的订阅量就增长了14%(总增长率为8%),说明当地人对他们的报道很感兴趣。
荷兰正在举行大选,《金融时报》也对他们的形势进行了系列报道分析。同时,他们还跟当地的主流媒体《共同日报》(Algemeen Dagblad)合作,希望收到更多来自荷兰读者的反馈,比如他们的观点是否发生了改变等等。目前他们已经得到了超过200封回信,im电竞官网并登出了一些内容深刻的,其中有一篇就得到了90条更贴评论。
拉图博罗斯并没有透露《金融时报》评论的具体数据,不同种类的报道更贴数量是有差异的,观点性文章得到的评论是最多的。“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数字。”他说,“更贴的质量也很高,数量和质量并重,大多数评论也认为,这些文章确实反应了政局的细微变化。”
自从去年10月以来,《金融时报》围绕着用户原创内容(User-Generated Content)开展了一个最大的项目,“英国的未来(The Future of Britain)”。他们请读者(包括付费墙之外的)撰写600字左右的评论文章,主题就围绕着英国脱欧后的四大话题:经济、移民、英国与欧盟的关系和欧盟的未来。他们得到了800多人的回应,《金融时报》的编辑和英国脱欧线篇最优秀的文章发表。
据《金融时报》透露,这一专题每篇文章的平均跟帖要比网站上其他文章高出18倍,也比其他英国脱欧报道的评论高出80%,是网站上评论最多的专题。
按照《金融时报》的界定办法,所谓“活跃评论者”就是一周内至少评论一次的读者。跟其他网站一样,发表评论最多的读者都是极少数的一群人。而《金融时报》也发现了一个比较令人惊讶的现象,就是很多读者会去仔细看评论(点击“展开评论”),但自己却不发表评论。拉图博罗斯则表示,评论读者的用户参与度还是比不评论的高出了6倍。
诸如“The Information”、im电竞官网“Der Correspondent”这样以数字版为先的媒体,都会给积极评论用户一些奖励,比如为他们打造百科页面,展示他们的评论历史。《金融时报》也在处理如何在网站上展示优秀评论的问题,把这些评论放在比较居中和显眼的位置。
《金融时报》还会根据经验,把一些特定内容的文章关闭评论,因为难以产生积极的互动。这些内容包括俄罗斯、气候变化和伊斯兰国极端分子等等。但一般默认情况下,评论区是开启的,有时候,特别是有记者也参与评论的时候(比如一篇揭露卡夫和联合利华合作失败的报道),评论区往往会产生一些在正文中没有提到的有价值的内容。
拉图博罗斯说:“这些评论能为文章增加价值和洞见,同时这也是个人的体验。在文明社会,发现和接纳不同见解是很重要的。在社交媒体上我们总是看自己愿意看的东西,而经过监管的评论区,是可以让观点不同的人们发表意见,一起讨论的。”